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老百姓的重大疾病,也称大肚子病,不及时治疗,最终因肝硬化和腹水而死亡。上世纪五十年代,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是主要的流行区,特别是湖南、湖北、江西和四川四省是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省份。毛主席就此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写下了《送瘟神》的诗篇,中共中央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长江流域各省成立了血防办。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血吸虫繁殖发育的复杂生命周期中,钉螺是重要的寄生体,虫卵在水中发育成毛蚴,在钉螺里进行无性繁殖形成尾蚴释放到疫水中,进入人体和动物(如牛)体的血液中,形成成虫并开始雌雄合抱,进行有性繁殖和产卵,卵再由粪便排出体外的疫水,再进入下一个发育周期。
1969年12月化学工业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威尼斯送彩金28有限公司前身单位之一)战备搬迁到湖南邵阳,更名为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由在北京时的总参军管改为由广州军区军管。该所在1974年接受了中共湖南省委血防办下达的科研任务,立即开展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医药工业研究所几乎同时开展了同一个新药硝硫氰胺的化学合成和广谱抗血吸虫病药物实验和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两所于1975年完成合成研究(新药代号“7505”)。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安排徐嘉彦的团队进行化学合成和制剂研究,安排刘昌孝的药理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团队在湖南邵阳开展临床前研究,并与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在湖南岳阳的疫区进行病人治疗,还参与湖北的协作研究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研究,临床用于治疗血吸虫病,获得很好的效果。药代动力学研究由我国首个院所建立的药代动力学实验室承担,是国内首个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新药评价的项目,研究发现在消化道吸收较快,口服后2小时肝、血浓度达高峰,该药在组织中浓度不大。生物利用度不很高,口服后60%未被吸收而从粪中排出,药物吸收后由尿及胆汁排泄,部分在肠道重吸收,肝肠循环有的可达10余次。若连续多次给药,有可能出现积蓄。所以初步建议临床用药是每天一次,最多连续用药三天,但采用多少剂量能达到有效地杀灭血吸虫成虫及虫卵,需要更多的治疗机制的研究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刘昌孝的团队承担低剂量短疗程的动物试验研究,组织进行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研究。为研究证实硝硫氰胺(7505)治疗血吸虫病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刘昌孝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血吸虫病传染链来研究药物治疗,他研究了药物在宿主血中浓度变化后,提出低剂量短疗程的原则,根据硝硫氰胺(7505)动力学特点,雌雄虫体合抱分离所需的浓度,提出低剂量、短疗程、低费用的治疗方案(每人每天用药一次,连续3次,不需要住院治疗,所需费用仅为0.3元),这无疑给当时以农民占主体的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随后,在湖南、湖北和四川3省完成近百万例病例的治疗,节约了超亿元的医疗费用。
该新药在长江流域疫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引起国内疫区省份的重视。临床疗效明确的基础上,在主管部门批准后,于1978年在湖北沔阳通过技术鉴定并由沔阳制药厂正式投产。硝硫氰胺鉴定会由我国著名的药学家郭丰文先生主持,该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由刘昌孝在鉴定会上报告。该药的英文命名(nithiocyanamine)也由刘昌孝所创,国际上沿用至今。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科技杂志停刊十年,体现研究成果的论文到1980年才能有发表研究论文的机会,关于硝硫氰胺的研究论文被国内的顶级杂志《药学学报》录用发表。在该刊发表的此文章不但是该药的第一篇临床前研究论文,也是我国第一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药代动力学的论文。这篇文章也是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科研历程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硝硫氰胺自1975年以来应用于临床,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苏、江西等省进行临床治疗血吸虫病。据1980年出版的《武汉医学》杂志的文章报道,湖北省已治疗了60多万血吸虫病人,临床结果证明它具有疗效高、毒性低、副反应较轻、安全度大、适应症广、口服方便等优点。与国内、外目前常用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药物相比,硝硫氰胺是较满意的一种口服抗血吸虫病的药物。当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两种有效药物之一(该药和吡喹酮)。上世纪本品被《中国医学大百科全书》和《中国临床药物手册》收载。研究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也在湖南省科学大会上获奖,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被命名为“医药科研成果先进所”。